「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」, 喪禮是一個人生命的最後舞台, 透過簡單或隆重的儀式來送亡者最後一程。 隨著時代變遷,喪葬的儀式與場所也產生變化。
林奕華,今年36歲, 從事殯葬業已經20幾年了。 他的爺爺林丕園,生於民國12年, 不幸於去年被蜂螫到而往生,享耆壽99歲。 「他生前都在那邊叨唸著,以後如果他過世了, 一定要把他土葬,不可以火葬, 他說如果用火葬的,叫我們就不必拜祂了。」 於是,林奕華和家族成員從棺材的材質開始挑選, 由堂哥、叔叔、二伯跟林奕華的父親, 四個人合力打造棺材,要讓爺爺可以住得舒適點。 而土葬儀式每一個流程都不馬虎, 接板、小殮、勘輿地理風水、開光解結辭神、敬祖、 拜門口(小施)、跑赦馬、過金橋、牽亡陣、永靖弄鎦、哭路頭, 許多即將失傳的喪葬陣頭與儀式, 在林丕園老先生的葬禮上都有出現。
曾明喆,人稱囝仔仙,63歲, 從小跟著他祖父學習看風水、相地理, 做到現在資歷有38年了。 囝仔仙說,在他30幾歲的時候, 十個人往生,大概有九個土葬,一個火葬; 到現在十個人往生,不到一個人用土葬的。 這是時勢變遷,現代人在儀式上都想簡省點; 「我們是依我們的本分,替喪家進行擇日, 這個習俗有辦法流傳這麼久,絕對不是迷信。」 讓往生者罪咎能得到赦免,解脫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跑赦馬; 由牛頭、馬面以及土地公來帶路,帶領往生者過金橋; 開一條「通過地府」的陰間路,消除亡者的內心恐懼的牽亡魂; 以前有錢人家才會請弄鎦的師傅來,左鄰右舍都會跑來看表演; 囝仔仙說,目前北部的弄鎦技藝師,可以說都絕跡了。 而這些傳統的土葬儀式,你知道哪幾個呢?
「一樣生、百樣死」是自古以來不變的定律。 你是否曾想過,當人生走到終點, 自己的身後事打算怎麼規劃呢?